南齊長柄三足銅鐎斗
2016-08-05 16:09:51??來源: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:肖月青 我來說兩句 |
分享到:
|
南齊永明七年銅鐎斗 上圖為福建博物院館藏有一件銅鐎斗,是1954年福州市倉山區桃花山師院附中一座南齊永明七年(公元489年)墓出土的,通高18.9、口徑為15.3、柄長28.8厘米,大敞口,斜寬沿,口一側附短流,深直腹,平底附三個細長蹄形足、呈竹節狀、足外撇,腹部對應一足處安有一扁平細長的柄,作曲折傾斜狀,柄的末端呈桃心形,其前有一小穿孔,制作極其精美,造型穩重,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。與之配套而出的有一件陶三足火盆,火盆胎色灰紅、含粗砂質,底附三個矮蹄形足,口沿下對稱附四系,應系使用時方便搬運。發掘出土時,銅鐎斗正置于陶三足火盆上。 何謂鐎斗?鐎斗又是作什么用的呢? 鐎斗,是漢唐墓葬中常見的一種隨葬器物,多為銅質和瓷質,馬承源先生在《中國青銅器》一書中就這樣介紹:鐎斗,體呈盆形,下有三足,細柄向上曲,柄首常做成獸頭形,口部帶流。由此可見,鐎斗的基本形狀正如圖中所示,為盆形,下附三足,腹部安有一柄。鐎斗柄的形狀有圖中所見的扁平細長狀的,還有一種曲折龍首柄,也很常見。 《玄應音義》卷一引《韻集》:“鐎,溫器也,三足有柄。” 關于鐎斗的用途,爭論很多。馬承源先生認為鐎斗是漢晉時期的一種炊器,應該是用于軍旅的,也就說是古代戰時行軍中所用的炊器。吳小平先生則考證鐎斗與飲茶有關,是煮茶的器具。還有的學者認為鐎斗是反映酒文化的飲酒用具,作溫酒之用,但也有學者指出鐎斗的器形不適宜溫酒。另外還有溫濃液食品的羹器,火鍋的“雛形”等說法。王連根、王權則兩位學者則認為銅鐎斗應是多功能的飲食器具。綜而述之,將鐎斗定為飲食文化的溫煮器是肯定的。目前考古所見銅鐎斗的外底部多有煙炱痕,應是置于炭火上加溫所留。另外,河南南陽東關一座晉代墓葬中的畫像石上,可以看到一幅鐎斗置于炭火上溫煮的圖案,便是明證。只是鐎斗用來煮何物,在學術界還尚無定論。 這座南齊墓葬中隨葬的銅鐎斗應是墓主人生前所使用的一件實用器。發掘出土時鐎斗位于一件陶三足火盆上,說明是被擱置于火盆之中,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來溫食,應該是當時“暖鍋”的模仿。由此可見,鐎斗和火盆的搭配正是當時社會流行的一套溫煮器皿。 ? |
相關閱讀:
- [11-26] 第二十屆廣州藝博會 兩宋稀世書畫藏品將亮相
- [01-11] 新絲綢之路國際藝術品交易會落幕 民間藏品引關注
- [01-29] 義捐珍貴藏品 籌辦民間展館
- [02-19] “國輝堂”海歸藏品下月在延展出
- [04-05] 電信詐騙團伙靠新套路斂財千萬:藏品升值了百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