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正鎬脫胎提籃觀音
2016-08-05 16:06:05??來源: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:肖月青 我來說兩句 |
分享到:
|
沈正鎬脫胎提籃觀音 沈氏脫胎漆器大放異彩、聞名中外,是在沈家第五代傳人,即沈紹安長玄孫沈正鎬的手上開始的,圖為沈正鎬制作的古銅色觀世音菩薩立像,頭戴冠,冠前正中嵌小珠,圓臉細目,面容端莊豐滿,微含笑意,含眸下視。三綹長須垂腹,身著龍袍,腹飾玉帶,左手貼膝,右手執如意,收于腹下,足登高履,雙腿交叉端坐,神態文靜。整尊造像通高75.5CM,底徑為37CM,通體古銅色,觀音面盤端莊豐滿,頭梳高髻,含眸下視,肩披長帶,身著通肩花邊大衣,腰部束花結帶,長裙曳地,雙手帶鐲,右肘前曲,手提魚籃,左手收貼右腹下,赤足立于浪花翻卷的荷花座上。這觀音菩薩的形象是跟中華民族的審美觀點相吻合的,頗受人們喜愛。整尊塑像呈古銅色澤,隱隱泛著金屬的光澤,手感光滑柔潤,這是福州特有的漆器工藝“薄料”技術和“揩清”技術所賦予的獨特美感。“薄料”技術是將金銀箔研磨成粉均勻的混入色漆中,用手掌的大魚際部位仿佛均勻的拍打敷色其上的,而“揩清”技術則是在打磨很平滑的基礎上用提莊漆混合生油均勻敷搽其上,再用手掌來回揩磨直至光澤顯現。 如果有機會去掂量這尊觀音,大多數人會驚嘆它的輕巧,不錯,“視之九鼎兀,舉之一羽輕”曾是郭沫若先生對福州脫胎漆器最大特點“輕”的寫照;福州脫胎漆器光亮美觀、不怕水浸、不變形、不褪色、堅固耐溫、耐酸堿腐蝕。這是福州脫胎漆器特殊的制作工序所決定的。其從塑胎、選料至成品有二十幾道工序。現簡述最能體現福州脫胎漆器特點、優點的工藝順序,旨在使人們對福州脫胎漆器有所認識,有利振興福州脫胎漆器,激發人們保護弘揚福州脫胎漆器這一民間藝術。脫胎漆器的制作工序大約有十個步驟:一、先預制好泥胎或木瓣胎的模型;二、用水裱上二層毛邊紙;三、刷上脫模劑兩道;四、髹上推光漆;五、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細、中、粗灰數道;六、用面粉調生漆裱上一次或二次夏布或綢布(視器大小);七、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粗、中、細灰數道;八、用水沖丟泥胎或脫去木瓣胎;九、用清水洗凈胎內面,便成了脫胎漆器的“雛形”;上述一至十,每1首工序都要陰干,每道髹漆在陰于后都要用蘇磚等千磨。“雛形”制成之后還有好幾道工序,其與我國傳統的漆器工藝大同小異(含裝飾、上推光漆等),不一一述之。從這些工藝和工序可以知道:一、福州脫眙漆器成品中的成分只有漆、夏布或綢布及一些輔料,故可達到“一羽輕”的特點;二、福州脫胎漆器成品,里外兩面都是上推光漆,故能達到光亮美觀、不怕水浸、堅固耐溫、耐酸堿腐蝕的優點;三、福州脫胎漆器工藝非常復雜,制作和陰干等十分費時,故一器之成需要幾個月時間。從上所述:一是可以看出福州傳統的脫胎漆器十分名貴;二是可以作為鑒別沒有“脫胎”、沒有裱上夏布或綢布,只是用漆料直接髹在木模型上面的假脫胎漆器。 |
相關閱讀:
- [04-05] 電信詐騙團伙靠新套路斂財千萬:藏品升值了百倍
- [01-29] 義捐珍貴藏品 籌辦民間展館
- [02-19] “國輝堂”海歸藏品下月在延展出
- [11-26] 第二十屆廣州藝博會 兩宋稀世書畫藏品將亮相
- [01-11] 新絲綢之路國際藝術品交易會落幕 民間藏品引關注